2010年7月1日 星期四

語文教師的閱讀教學策略

語文教師的閱讀教學策略

 主講人:李金鴦 教授

一、  預測策略

 (一)什麼是預測策略

 在閱讀文章的全文,並做通盤了解之前,可先從題目或標題的瀏覽,預測這篇文章可能在講什麼,或者在文章讀到一個段落後,去預測接下去的內容或故事的結局。

 (二)具體做法

 (1)先看題目和作者,因為有些題目是易於「望文生義」的,只要看題目,就能馬上找出主旨。而某些作者的寫作風格是獨特而分明的,也有助於幫助了解本文的風格和特色。

 例如:琦君女士的散文多有懷舊、戀戀鄉土的風格。

 (2)若無文題或題目看不懂時,可以先讀第一段,因為有不少文章是以「開門見山」的方式入筆,也能輕易地找出本文主旨,例如梁實秋的〈鳥〉第一段:「我愛鳥」,即點明本文在抒發其愛鳥心情。

 (3)再讀一篇文章的最後一段,因為作者常會把重要的觀念在最後一段再次重申或歸納出更精闢的意義來。

 二、  劃線策略

 (一)什麼是劃線策略

 一般閱讀文章時,均可使用這個策略,在重點處的下方、右方或左方劃線或做其他記號,也可直接在重點上註記。這樣的做法可以使學生選擇性注意文章的重點及加強重點的記憶。

 (二)具體的做法

 1、找出主題句,一般是在段落的第一句或最後一句。

 2、找出和題目有關的內容。

 3、找出重點句。

 (1)始末句,有「總分結構」或「分總結構」的句型,而重點常在「總」的部分。

 (2)因果句,有「因為……所以」的句型。

 (3)關鍵句,具承上啟下的功能。

 (4)條件句,有「只要……就……」的句型。

 (5)選擇句,有「與其……不如……」、「不是……就是……」、「寧可……也不」等的句型。

 (6)轉折句,有「雖然……卻……」、「儘管……還是……」的句型。

 (7)並列複句,有「一邊……一邊」、「既……且……」、「或……或……」的句型。

 (8)遞進句,有「非徒……而又……」、「先……再……最後……」、「除了……更……」等的句型。

 4、找出故事中的人、事、時、地、物……等等。

 5、找出事件的順序,自己標上(1)、(2)、(3)、(4)……的標號。

 6、找出標題或標示語:有些文章的標題並不明顯,而是隱藏在字裡行間。閱讀時,如果教師能指導學生找出具有提示作用的標題或標示語,將能有助於把握語段的重點。

 (1)有明確的標題指引,例如「第一」、「第二」、「第三」、「其次」、「最後」、「有三種類型」、「分為四個層次」等等,此類即可認定是篇章的重點所在。

 (2)文中特別標示粗黑的字體,表示此為作者欲提示讀者的重點。

 (3)在段落前面提早呈現一個有關本文重要概念的摘要或釋義的句子,例如「本文主旨在討論……」、「我的意思是說……」等等。

 (4)在文章中出現總結的語句,例如「總而言之」、「一言以蔽之」、「總的來說」、「整體而言」等等。其語句之後所呈現的往往就是本文的主要論述。

 (5)某些特殊字詞也可看出作者用來強調重要訊息的媒介,例如「再者……」、「不幸的……」、「出乎意料的……」、「相反的……」等等。

 三、  推論策略

 (一)什麼是推論策略

 推論是理解過程的核心,閱讀文章時,若能廣泛使用推論的策略,就能去填補文中省略、遺漏的部分或是推論出意在言外,不能由本文字面上找到的答案。

 (二)具體做法

 1、推斷字義、詞義:國語文的閱讀理解,最基本的是要具備識字的能力,如果連一篇文章中的字都不能認識的話,自然就談不上閱讀了。可是,天下的文章何其多,就算是老師也未必能識得每一個字、詞。當然,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去找工具書以尋求解答,但若是在不方便取得字典、辭典的情形下,懂得運用推斷字義、詞義的策略,就顯得格外重要了。因此,我們應當指導學生在遇到不懂的字詞時,如何推斷其意義,如此便可減少閱讀的障礙。

 (1)從「六書」的造字原則,去推斷字詞的大概意思,尤其是形聲字和會意字,都可從其字的偏旁推測其意思。

 (2)先略去不看不影響文意的形容詞、副詞,或其他的修辭法,使文章還原到最簡單的狀況。

 (3)從文章的前後去推斷詞義。

 2、推論文意:在閱讀中,依段落的內容去推論作者文中所省略的內容,以對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

 (1)先依文句的訊息作推論。

 (2)推論段落的意義。

 (3)再推論全文的主旨。

 (4)最後再想一想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何在,想達成什麼目的?

 四、摘要策略

 (一)什麼是摘要策略

     教師應指導學生學習如何將文章內容進行篩選,並摘取出文章的內容大意。如果學生能將文章內容以一句話或幾句話總括,就表示以理解了此文的主題和重點。

 (二)具體做法

 1、撰寫文章段意:在指導學生摘要出全文大意之前,可先作小段落的摘要練習,以收循序漸進之效。

 2、撰寫全文大意

 (1)刪除:先刪去比較無關或不重要的句子,以凸顯重點字詞、重點句。

 (2)概類:把同類別的句子概括起來。

 (3)建構:把不相連的句子建構出新的主題句。

 (4)綜合:把個別主題句綜合為較高層次的主題句。 

五、結構分析策略

 (一)什麼是結構分析策略

     閱讀一篇文章時,若能把文章的「骨架」建立起來,就能對此文有一完整的概念,不論讀到哪一個段落,都能清楚地了解這個段落在全文中的作用何在,或具有何種意義。若學生能學習到結構分析的方法,在往後的閱讀中,就能協助他更貼近、理解作者的思考脈絡。

 

(二)具體做法

 

1、根據不同的文體,採取不同的分析策略。

 

(1)記敘文:可以從背景、事件、經過、結果的順序來分析。

 

(2)論說文:可以從邏輯的結構來分析。

 

2、繪製「概念圖」:概念圖的中心是文章的主題或中心思想;而向四面八方伸展的是文章每一段或每一層次的內容。

 

(1)先找出文章的主題,把關鍵字寫在白紙中央。

 

(2)把與主題相關的重要關鍵字加上去,發展成主要的分支。

 

(3)在主要分枝的下方,把與其相關或要說明的資料列出,以了解彼此的關係。

 

(4)如果完成後的概念圖看起來是混亂的,可以再重新編排一次,使其更組織化,能更簡潔地一窺文章全貌。

 

 

 

六、偵錯策略

 

•    對於不通順的文章,錯字連篇的文章,情節矛盾的文章,就可用偵錯策略,讓學生擔任偵探,找出錯誤。

 

•    操作方法:先讓學生閱讀,並告知學生其中會出現的錯誤,讓學生找出錯誤。

 

偵錯策略操作

 

•    找出錯字

 

•    找出不適當的詞語

 

•    找出贅字

 

•    找出不正確的標點符號

 

•    找出句子敘述不通的地方

 

•    找出文意不合邏輯(注意修辭上或文學上刻意應點出來)

 

•    找出情節矛盾

 

•    重整結構

 

•    想一想,換個題目是否更好?

  

一般教學流程中常用的閱讀策略

 

•    1教師安排與學習所需的知識或概念相關之任務和問題(以問題為中心的策略)

 

•    2看題目及標題(審題、預測策略)

 

•    3瀏覽全文(瀏覽策略)

 

•    4重複閱讀全文(精讀策略)

 

•    5遇到生難字詞先跳過不管,運用上下文猜測語意(從上下文猜測字義策略)

 

•    6反覆閱讀困難不懂的句子(重述策略)

 

•    7在困難句或重點句下面註記或劃線(劃線策略)

 

•    8分析上下文,推敲句子的意義(推論策略)

 

•    9分析文章體裁【文體】(分析策略)

 

•    10圖解文章架構【佈局】(圖解策略)

 

•    11集中注意,閱讀重點(精讀策略)

 

•    12做筆記,寫要點(摘要策略)

 

•    13運用先前知識,理解文章,判斷文章論點的正確性(推論策略)

 

•    14與先前的知識,相互比較驗證(比較、分析策略)

 

•    15自問自答,並記下新的發現及感想(自詢策略)

 

•    16將文章的情境,以戲劇的方式呈現(表演策略)

 

•    17變化閱讀方式:默讀、其讀、朗讀、接力朗讀…(誦讀策略)

 

•    18將原文的「經過」或「結局」給予繼續發展或更改(聯想策略)

 

•    19 寫信給作者或主角,提出相關的看法或建議(提問策略)

 

•    20隨時監控自己閱讀的理解力,以充分掌握篇章的內容要義(補救策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