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個學校與班級提升學生品格的方法
1.於走廊及教室懸掛英雄的照片。
2.開始學生的輔導課程。
3.為民眾提供社區服務。
4.預防及終止孩童為他人頂罪的行為。
5.製作出能辨識出除了學業、體育、藝術成就外的其他價值課程。
6.將學生對社區有所貢獻的行為予以區分等級(grade)。
7.製定出學生、教師、父母均同意的一套行為規範。
8.邀請父母親到校觀看上課情形或為班級服務。
10. 製訂每月的美德主題,並予以探討。
11. 與學生分享自己的英雄人物並說明原因。
12. 時常將故事情節、歷史事件或其他主題與「什麼是對的?」問題加以討論。
13. 幫助學生了解「善」較學業成就更為重要。
14. 以蒐集事實、證據、思考結果等方法討論道德議題。
15. 給予學生服務社區的機會。
16. 向學生舉具體例子,例如隨手拾起掉在走廊上的廢紙屑或在下一個老師來上課前將黑板擦乾淨。
17. 不允許在教室中發生不仁慈(unkind)的事。
18. 在學校、班級中均不准許髒話、粗俗及淫穢的語言出現。
19. 以紙條、打電話或拜紡等方式告知父母親其子女的不良行為。
20. 寫信、打電話或拜訪父母親告知其子女的良好行為。
21. 清楚的告訴學生其在學校有努力用功的道德責任。
22. 時常與學校同仁使用合乎道德的言語,如「我有做˙˙˙責任」、「他的道德勇氣使他˙˙˙」、「由於我的疏忽致使˙˙˙」。
23. 於社會研究課程中,將民族英雄的探討列入。
24. 於考試、家庭作業時實施榮譽制。
25. 發起義舉,如捐獻。
26. 加強父母親的道德權威、鼓勵學生與父母親討論道德問題、道德兩難的問題。
27. 將名言張貼於班級,以鼓勵良好品德,如「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28. 與學生分享道德衝突的故事,尤其是與學生相同背景者。
29. 以觀察或討論英雄的事蹟來慶祝英雄人物的生日。
30. 要求學生將對自己最有意義的話張貼在牆上。
31. 獎勵學生寫出有關道德與倫理議題的文章,並將這些文章於課堂上討論。
32. 時長討論校園的品格議題(故意破壞公物、良好的行為事蹟等)。
33. 將班級規範的期望清楚交代,並督促學生負起責任。
34. 一致、公平地處理學生的問題。
35. 承認錯誤並能加以匡正、同樣地依此原則鼓勵學生做到。
36. 在學校生活開始或結束時能以一則簡短、有價值的故事與學生分享。
37. 當學校或班級製訂決策及程序時,應考慮道德意義及其學生所傳遞的訊息。
38. 幫助學生瞭解學校或班級決策、行為的原因。
39. 讓學生討論成為一位好學生所應發展的道德、品格。
40. 教導學生何時可以競爭,何時不應競爭。
41. 告知學生自己爲何要擔任老師這個職業,並讓學生瞭解教學、責任對自己的意義。
42. 讓學生知道自己做過的社區服務,如自己在寺廟或教堂的宗教服務、食物銀行等的自願性服務工作。
43. 教導學生分析媒體的訊息並鼓勵學生過一個良好的品格的生活。
44. 邀請最近的畢業生回來分享其學業、工作或服役的心得。詢問他們在適應時,具有良好的道德習慣如何幫助自己。
45. 邀請地方人士分享自己如何將品格概念統整進入自己的成人生活。
46. 增強學生的同理心。「如果沒人和你玩,你會感到如何?」、「如果某人嘲笑自己名子,你會覺得怎樣?」
47. 當衝突在學校產生時,教導學生尊重,開放心胸、隱私、謹慎的重要性,不允許平時對話中充滿不尊重與留言。
48. 教導禮貌。教導學生如何聆聽其他學生及成人說話並避免打斷他人說話。
49. 閱讀、討論有成就人們的自傳。鼓勵年紀較小的學生討論是否每一個人均有缺陷,但都能有令人可敬的行為?
50. 讓年紀較長者幫助較年輕者,如學長帶新鮮人逛校園。
51. 強調學期開始努力用功唸書、努力達成學業標準的重要性。
52. 鼓勵學生在其所居住的社區或城市聚會較積極參與。
53. 在選舉期間,鼓勵中學生探討候選人的立場。
54. 鼓勵中學生參與候選人宣傳服務,如果未來有選舉權應去投票。
55. 教學生書寫感謝函。在班級可以教學生向做了具有貼心事的人寄發感謝函。
56. 給予學生是適當回饋,讓學生知道自己努力與他們的溝通、使其瞭解自己成功的地方,以及需改善的地方。
57. 讓年長的學生主辦「家炊」(potluck),使其學習炊食、佈置、清潔。
58. 由班級發起每月的「禮物贈予」(gift-giving)活動,讓班級為學校提供服務,如佈置學校走廊。
59. 班級或學校共同清潔班級或校園。
60. 由教師本身做起,尊重其他的宗教與文化。告訴學生公正地對待他人是一種道德的規範。
61. 當他人受到不公平待遇時應支持弱勢。
62. 要求學生輪流照顧班級寵物,並告訴學生照顧其他生物的必需物品,或於周末、假日帶這些寵物回家。
63. 啟動班級或學校的「再利用計畫」(recycling program),告訴學生應謹慎使用自己所有的東西以及不浪費的原則。
64. 強調某些計畫的重要性,如「預防破壞性計畫」(students against destructive decisions)、「全國性的榮譽社會計劃」(national honor society)均強調品格的重要。
65. 要求學生自願打掃社區,在父母支持下,鼓勵學生建立一個社區性遊樂場、撿拾髒亂、植草皮、整理出一片屬於地方性的空地。
66. 融合校歌。教師、學生,尤其是新生應該了解校歌的意義,並將校歌融入日常生活的活動中。
67. 若學校沒有校歌,可以讓學校社區人們參與校歌內容的討論。
68. 強調並教導學校典禮的重要性,使學生瞭解學校典禮係讓所有人成為一個團體,應該加以承認、參與。
69. 鼓勵學生探望老年人或生病的鄰居,特別是在惡劣的寒冬。
70. 讓學生結交的地方、其他國家的筆友,藉此學生可以分享從筆友生活中所學到的事,並鼓勵學生討論其如何生活在不同的地域。
71. 使用課程教導品格。例如「語言藝術」(1anguage arts)能讓學生揣摩品格觀點並將其寫下來,時常要求學生踩前人步划前進。
72. 使用建設性批評,以同情心調和情緒,使學生相互幫忙。
73. 運動、遊戲或日常生活互動中,強調運動家精神。
74. 在學校制定決策時,准許學生參與並為某些決定負責任,讓他們研究不同政策的複雜性,並討論其發現。
75. 使用集體興趣、能導引思考的問題以引發學生思考、討論、並將其寫下來,例如Tomas Merton:「只要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世界的中心,真理就會越辯越明」,亦以同樣的標準要求學生。
76. 發展出一套可供培養學生品格的書目,當作教師教學之資源。
77. 發展出校訓。
78. 製作品格榮譽榜。
79. 於學業成就、社會挑戰中提供學生機會以提昇學生自尊。
80. 將學生的道德氣氛、學生道德生活的可欲目標納入學校會議及討論會議中。
81. 發展一套「學校倫理道德法典」(school code of ethics)將其運用到學校活動中,並向學校成員宣傳。
82. 製作一個「交換網路」(exchanged network)或「宣傳看板」(bulletin board),以便教師或行政人員提供促進品格教育的100種方法。
83. 以學校報章或雜誌表揚學生優良事蹟。
84. 蒐集學校新照片、事故、回憶以及反映學校歷史及事蹟並將其展現給學校來賓。
85. 讓學生瞭解學校的工作及成就是由工友、警衛、工作等無名英雄使其德以每日正常運作,應加以尊敬。
86. 當教導自我管理以及學習必須堅持不懈等重要性時,分派適當的家庭作業以激發其鬥志、挑戰性。
87. 讓學生做出每週的保證,讓他成為學校作業的一部份,特別是父母親對子女的未來期望。
88. 發展一套服裝規則,並向學生解釋這些規則對於促進教育環境已引發學生學習的角色。
89. 利用「同年紀學生定期集會接受導師的指導時間」(homeroom period)發展學生對學校的凝聚力、歸屬感。
90. 創造父母與子女共同合作的機會,如跳舞、野餐、座談會等。
91. 注意建築的外貌,讓學校成員瞭解自己對於學校整潔與秩序的重要性。
92. 可以藉由指導學生參與學生團體的機會,將地方事務包含在學校生活中。
93. 組織「新鮮人團體」(newcomer,s club)以歡迎新進人員或學生。
94. 邀請地方工作人員到校說明良好品格對於其工作的重要性。
95. 請教練及運動員發展出一套適用體育的道德法則。
96. 發起公共品格教育論壇。
97. 要求每一個學校組織設計出一個品格特質標識以代表其組織的任務。
98. 提供每月第二次的活動,讓老師們共同探討有關文學、歷史、哲學或相關領域的倫理道德。
99. 列出父母親可以與子女共同閱讀的書目,以激發其討論有關良好品個的對話。
100. 發起學生課後的讀書會,而這些書籍均是適合年齡的道德主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